今天是:

学子风采

绿茵文学社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子风采 >> 绿茵文学社 >> 正文

2025年9月绿茵报

发布日期:2025-09-23    作者:     来源: 教务处    点击:

编者按(隆雪芹老师):九月的铃声敲响新学期的序章,无论是踏入新校园的“萌新”,还是在熟悉环境里迎接新挑战的“元老”,我们都在经历一场特殊的“融入”——融入新的班级集体、新的学习节奏,或是新的作息时间,新的社团角色。这段旅程里,有忐忑的试探,有温暖的接纳,更有自我成长的蜕变。

让我们用文字定格新学期里与同伴同行的点滴,记录下初遇的探索,成长的突破。深入思考从“陌生”到“熟悉”、从“忐忑”到“安心”的关于“融入”的成长之旅。

 

班级:初2028届(1)班

姓名:刘若兰

座右铭:追随自己的光,赤诚亦勇敢。

在融入中破茧成蝶

初2028届(1)班 刘若兰

告别了蝉鸣阵阵的盛夏,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与对未来的憧憬,我踏入了初一新学期的大门。校园里的梧桐树还残留着夏日的绿意,却在秋风中悄然摇曳,仿佛在预告着一场关于成长的蜕变。新的教室,新的同学,一切都如同一幅待绘的画卷,而我,正站在画纸前,带着几分青涩与期待,准备开启这场在融入中找寻自我的旅程。

新学期的钟声敲响,走进教室的那一刻,陌生的环境让我有些手足无措。直到同学们热情的笑声漫过耳畔。有人在分享暑假的趣事,有人在互相介绍自己,那份鲜活的氛围像一缕暖阳,瞬间驱散了我的拘谨。我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走向离我最近的同学,递出了第一句问候,也迈出了融入集体的第一步。那时的我还未察觉,这场融入,并非是磨平棱角的迎合,而是一场在集体中绽放自我的“破茧”之旅。

真正的考验很快到来。开学之初,班主任李老师将新学期第一期黑板报的制办任务交给了我和几位同学。静谧的午后,教室后方的黑板成了我们的战场,一场关于“融入与自我”的探索,也在粉笔灰的簌簌落下中悄然展开。我本想藏起自己的绘画与书法特长,跟着大家的节奏走,可当看到有人因不知如何下笔而发愁时,心中对创作的热忱终究压过了犹豫。我拿起粉笔,将脑海中的想法落在黑板上:先用流畅的线条勾勒出“新学期新征程”的主题图画,再以工整的书法写下充满力量的寄语。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黑板上,也照亮了同学们专注的脸庞。有人擅长描绘澎湃的海浪,线条起起伏伏间尽是力量;有人精于调配色彩,让花朵在黑板上绽放出春天的生机;而我,在文字与绘画的结合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我们没有刻意迎合彼此的风格,而是将各自的特长拧成一股绳。没有谁为了“合群”而放弃自己的想法,反而因为每个人的独特,让黑板变成了一幅充满活力的画卷。当黑板报完成时,老师和同学们的赞叹声响起,我心中不仅有自豪,更有了顿悟:原来真正的融入,从不是盲目追随,而是带着自己的光芒,与他人相互照亮。

如今,我早已褪去初入校园的青涩。课间的欢声笑语里有我的声音,课堂上的默契配合中有我的身影,从最初的拘谨陌生,到如今的自在从容,我在融入集体的过程中,非但没有丢失自我,反而像蝴蝶破茧般,愈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光芒。

这段初一的旅程让我明白,“融入”不是削足适履的迎合,而是带着真诚与个性的彼此接纳。就像那期黑板报,正因每个人的独特才格外精彩;我们的班级,也因每个鲜活的个体而充满活力。

未来的路或许漫长且充满未知,但我坚信,这场在融入中完成的“破茧”,会让我带着属于自己的光芒,与伙伴们一起携手相伴,书写属于我们的传奇,让这份温暖在时光的更迭中永不褪色。

教师点评:

这篇文字如秋日澄澈的阳光,将初一融入集体的心境写得细腻动人。小作者以“黑板报”为镜,照见“融入非迎合”的成长悟思,“没有谁为了‘合群’而放弃自己的想法,反而因为每个人的独特,让黑板变成了一幅充满活力的画卷”这句既现鲜活的场景,更藏思想的微光。文字流水般流畅,情感真挚,是篇难得的青春成长手记。

指导教师:张龑龑

姓名:邢轩瑞

班级:初2026届(1)班

座右铭:座右铭:但凡置于我死地者,必将赐予我后生。

梧桐叶落处的回响

初2026届(1)班 邢轩瑞

九月的梧桐叶正一片片往下掉,我站在这所新校园的中心道上,看着不同方向的教学楼像巨大的谜面矗立着。同学们说笑着从我身边掠过,他们的熟稔反而将我衬得像个走错片场的异乡人。我攥着课表,决定先征服眼前这栋爬满常春藤的“致远楼”——它被高年级学长戏称为“迷宫楼”,据说新生第一周没有不迷路的。

走进大门,一股旧书和消毒水混合的气息扑面而来。走廊幽深,两侧教室的门牌序列毫无规律,像被顽童打乱的积木。我像个谨慎的探路者,用指尖划过微凉墙壁上每一处转折。就在我即将被彻底绕晕时,一阵舒缓的钢琴声从走廊尽头虚掩的门后流淌出来。我循声走去,推开门,是一间空旷的音乐教室。斜阳透过高窗,将一架老旧的三角钢琴切割成明暗两半。我坐下来,琴键有些松垮,但声音却意外地真诚。那一刻,迷路的焦躁被这意外的宁静抚平。原来,融入的第一步,是允许自己暂时迷路,并相信总能遇见属于自己的回响。

真正的考验来自美术课。老师让我们用色彩表达“归属感”。看着别人画热闹的操场、温馨的宿舍,我的画笔却无比迟疑。我不属于那些鲜亮的蓝与红。最终,我交上去的,是一张近乎全灰的画——只在中心,用铅笔极轻地勾勒了一片梧桐叶的轮廓。我等待着批评,却听见老师说:“这片叶子的轮廓,画得真安静,像在认真听自己心跳。”她没有否定我的灰色。那天下午,我鬼使神差地又去了音乐教室,这次里面有个女生在拉大提琴,旋律低沉而包容。我们没有交谈,但当她拉错一个音时,我们不约而同地笑了。那种笑,不是陌生人的礼貌,而是共享同一处秘密基地的默契。

学期末,我再走在那几条主路上,已能清晰地叫出每栋楼的名字。但我更珍视的,是心里那张自己绘制的地图:它标记着音乐教室下午三点的光线角度,美术室后排那扇望得见最老梧桐树的窗。我终于明白,融入并非将自我裁剪成环境需要的形状,去迎合每一阵风向。它更像一片叶子找到属于自己的枝桠,既成为树冠的一部分,又保持独特的叶脉。真正的归属感,来自于你为这个地方贡献了唯有你才能发出的、安静而独特的声音。

那片我曾画下的灰色梧桐叶,如今已落在真实的泥土上。而我,终于在这偌大的校园里,听到了自己脚步踏实而清脆的回响——我不再是那个慌张的找路者,我成了路的一部分。

教师点评:

文章语言清新生动,情感流动自然,没有刻意的辞藻堆砌,却在安静的叙述里藏着打动人心的力量。这是一篇用真心写就的好作文,为你这份对自我与成长的细腻感知点赞!

指导教师:王翠

 

姓名:吴子轩

班级:初2026届(3)班

座右铭: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融情之旅·成长暖茶

初2026届(3)班 吴子轩

秋风,吹开九月新学期的帷幕。我背着书包走在路上,但线路与以往完全不同:路程更远,花费时间越长。进入新校区,指尖攥紧书包带,是陌生的局促;几栋巨大教学楼矗立在宽阔的校区里,穿过几条道路,独自来到某处教学楼的初三三班教室门口,望着陌生而又崭新的教室,是茫然的无措。窗外,高大的梧桐树叶在风下沙沙作响,像是在告诉我“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开学仅仅没多久,新环境的每一步都透着生涩。巨龙般的走廊,郁郁葱葱的绿化带,心里空荡荡的,只能听见心跳声。晚自习老师让我们讨论题目,大家聊的热火朝天,只有我孤零零地坐着,没有任何一个同学与我讨论,只有手指不自觉地在练习册上某道题反复划着——一道卡了半天的难题,眼神里满是迷茫无助。老师从我旁边慢慢走过的时候,脚步一顿,没有说话,眼神盯着我练习册上的那道题,随后拿起红笔,悄悄在我的练习册上写了关键思路。我豁然开朗,很快就解出了难题。那行字迹,成为披荆斩棘的光。

我开始学会在陌生的环境里找到节奏,也接住身边细碎的暖。早读课与同学们大声朗读文章,是旭日东升的踏实;阳光大课间围着空地跑操,从天空看宛如不断涌动着的蓝白色海洋。汗水滴在校服上闪闪发光,是校园的青春;把错题抄在订错本上整理,是对学习的铿锵誓言。

慢慢地,那陌生的角落有了非常熟悉的感觉。晚自习放学时走主楼梯,爱看用水泥铺成的楼梯,因为充满了校园的浓浓味道;晚自习吃晚饭,爱与老师同学们分享甜甜的水果。笔记本上写满各种笔记与公式,成为陪我奋斗的“搭档”。如今的我,对上学的路线、校园的环境都老马识途。能在学校专注并早早地完成作业。

原来初三的融入像泡暖茶:起于生涩,是陌生环境的慌张无助;润于温度,是自我调适的从容;终于回甘,是师生援手和自我成长的肯定。在这个新校区新教室里,原本疏离孤独的我,亲手酿成了蕴含成长暖茶。

教师点评:

吴子轩同学的《融情之旅・成长暖茶》,以“泡暖茶” 喻初三融入,巧思十足。从新校区的局促无措,到被老师点拨后的豁然,再到渐入佳境的从容,成长轨迹清晰动人。“蓝白色海洋”“披荆斩棘的光” 等描写鲜活,将陌生到熟悉的蜕变写得细腻温暖,字里行间满是青春的韧劲,尽显成长之美!

指导教师:欧婷

 

姓名:宋玥莹

班级:初2026届(3)班

座右铭:你想是怎样的人,你就是怎样的人。

融于初三逐光而行

初2026届(3)班 宋玥莹

当九月的阳光再次洒入校园,我的初三生活,也拉开了帷幕。望着一张张熟悉的脸庞,我不禁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与迷茫。

随着开学第一课铃声的响起,各种声音仿佛被按下了播放键,密密麻麻的钻进我的脑海里——老师对于新学期中考冲刺的规划,同学对于暑假生活兴奋的讨论,共同织成了一张名为“初三”的网,将我从“暑假梦”中拉回了现实。

恍然间,我反应过来。我已然步入了曾经既期待又害怕的“特殊学年”。

新老师,新学科。我一头扎入学习的大门,却从未想到这趟旅程是如此的磕磕绊绊。课堂像一阵疾风,我握着笔在本子上慌慌张张的追,可最终只在我的脑中留下片刻痕迹。我努力迎合课堂,可测验后的分数如一盆冷水,浇灭了我开学时的满腔热情。我看着试卷上鲜红的错号,觉得这门学科宛如一座高不可攀的大山,而我刚刚起步,就已累的气喘吁吁,甚至生出了想放弃的念头。

桌兜里渐渐垒起来的新资料,课堂上老师不断强调的“倒计时”,终究让我的身体在开学的第一周就敲响了警钟。是每晚睡眠不足的疲惫,是同学间学业繁重的抱怨,是有时偷偷焦虑的流泪,身体的疾病和担心学业的矛盾心理压的人喘不过气。今年的九月,阴雨绵绵。听着窗外忽大忽小的雨声,感受着走在放学路上溅湿裤腿的泥水,我握紧伞柄,如同一只失了方向的孤雁,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但我终究是不甘心的,看着一天天翻过的日历,我努力尝试着开始融入,不再迎合。

学习上我争分夺秒,抓住一切完成课业的机会,秉持着“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理念,一遍又一遍学习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生活上我努力调整作息,学着与自己的负面情绪和解,我告诉自己,一时的落后,不代表永远的失败。

我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融入不是迎合,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我仍会因学业繁重而抱怨,但我也会因自己做出一道难题而骄傲;我仍会因阴雨天深入骨髓的寒意而烦躁,但我也会在同学的欢笑声中感到温暖。我知道初三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需要耐力与规划的长跑,我也会融入到自己最适合的那个位置,与大家朝着同一个方向,以共同最舒展的姿态奋力奔跑。

教师点评:

宋玥莹同学的《融于初三逐光而行》,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初三伊始的迷茫与蜕变,从被学业“浇冷水” 的焦虑,到主动调整节奏、与自我和解的成长,情感真挚动人。“失了方向的孤雁” 等比喻鲜活贴切,更难能可贵的是传递出 “初三是长跑” 的清醒认知。文字间藏着少年的韧劲,期待你继续逐光,在笔下与成长共赴新程!

指导教师:欧婷

姓名:梁语璇

班级:高2028届(2)班

座右铭:最困难的时候,就是距离成功不远了。

迷彩里的遇见 青春里的光

高2028届(2)班梁语璇

军训的迷彩,是青春里一抹浓烈,又独特的色彩,而在那片色彩中,我与她相遇,恰似暗夜里悄然亮起的光,温暖了那段汗水与坚持交织的时光。

军训的日子,被烈日烘烤得滚烫。我站在第一排,努力挺直腰背,让自己的动作符合教官严苛的标准。汗水顺着额角滑落,在迷彩服上晕开深色的痕迹。她在第二排,是我眼角余光里,那个同样认真,却又偶尔会因教官的严厉而悄悄吐吐舌头的身影。

休息哨声骤然响起,干渴瞬则攥住了我。我下意识望向第二排,她也正看过来,四目相对的刹那,仿佛有某种无形的默契在空气中流淌。我们几乎同时起身,朝着厕所方向快步走去。一路无话,只有脚步声与远处操场上传来的口号声交织。到了地方,简单的自我介绍,"我叫梁语璇。" "我是李玥玥。"寥寥数字,却像一把钥匙,悄然打开了彼此心门的缝隙。

往后的日子,这成了我们心照不宣的约定。每一次并肩走向厕所的路上,我们会低声吐槽那被太阳晒得发烫、仿佛能煎熟鸡蛋的地面,在枯燥地站军姿时交流巧妙活动酸痛的脚踝,无趣的军训因这短暂的同行,变得鲜活起来。

有次突降小雨,教官还未下休息令,我们在雨中僵立,雨水打湿迷彩,顺着脸颊滑落,模糊了视线。终于等到休息,我正欲动身,便见她朝我走来,眼神里满是同病相怜的无奈,又夹杂着一丝笑意。那次,我们没急着去厕所,而是躲到避雨的角落,看着彼此被雨水淋得狼狈的模样,畅快地笑了,雨声里的笑声,清脆得像风铃。

加练时,时间过得漫长,疲惫如影随形。中途休息,我双腿像灌了铅。正想找地方坐下,她递来一瓶水,"喝点水,补充体力"。我接过水,指尖触到瓶身的清凉,心底也涌上一股暖意。我们一起慢慢走向厕所,聊着对加练的"怨念",聊着对结束后休憩的渴望,疲惫仿佛也被这絮语稀释了。

军训终有结束的一天,可那段迷彩时光里,与她一次次并肩走向厕所的记忆,却成了青春相册里永不褪色的一页,那些细碎的瞬间是迷彩里的遇见,是青春里的光,照亮了那段辛苦却又无比珍贵的岁月,也让我明白,友谊的开端,或许就藏在这些看似平凡却又温暖的同行里。

教师点评:

青春的珍贵,正因为它的短暂,军训时光是这短暂时光里温暖的剪影,友谊也让它更加丰富生动,让青春时光熠熠生辉!小作者文字朴素,感情细腻,以此以此打开高中生活的新篇章,少年加油!

指导教师:王珊珊 


姓名:王李冲

班级:高2027届(2)班

座右铭: 用不断地成功造就自信的自己。

融于时光,汇于集体,赴于山海

高2027届(2)班 王李冲

世间万物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当九月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学堂大理石,夏转秋,天高云阔,树叶在风中作响。猛然想到,是谁窃去了我七月的蝉鸣?又是谁不作一声便停了我的美梦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褪去盛夏焦躁的皮囊,我并非独自迎接初秋——是晨光与学堂的融入,是清风与枝叶的相拥,自然将清爽的纱衣披在我肩头,也让我悄然融进这新的季节与新的时光里。

莫要“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时光从不会为谁停留,三年青春已被时间的长河悄然裁去大半。收了假,也收了心,我期待的不只是与新事物撞个满怀,更是让自己融入这新的学年、新的集体。细想当下,每个人眼前似乎都有一层薄雾,拨开后却见不同风景:或是明月皎洁,或是晨光熹微。这雾不是阻碍,而是指引,它鼓励迷茫的我们找到归属——而我的归属,正在这朗朗书声的校园里,在这暖意融融的班级中,在这并肩向前的集体间。

我们是独立的个体,更是集体的一部分,但“融入”从不是被支配,而是以自身的微光为集体添亮。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融入集体,是从大家庭中汲取养分滋养自我成长,也是以自己的状态感染整个集体:运动会上,有人奋力冲刺为集体争荣,有人在场边呐喊传递力量,有人默默递水送上温暖——正是每个人把自己的行动融入集体的目标,才汇聚成牢不可破的班级凝聚力,让“整体”因每个“部分”的融入而更有力量。

课堂上,我愿做炯炯有神的追光者,让每一次举手的热忱融入课堂的探索氛围,让笔记里的每一个字都成为集体求知路上的印记。以笔代剑,伐出属于自己的疆土时,也明白这“疆土”从不是孤立的——解不出的题目,有同学一起讨论;晦涩难懂的文章,有老师共同拆解,我们把个人的困惑融入集体的互助,让难题成为彼此眺望远方的共同基石。

课后与晚自习,是理想生长的沃土,更是我们融入“时光对话”的契机。别让懒惰偷走檐角的落日,别让浮躁吹散案头的笔墨书香,静下心来,聆听笔尖划过书页的沙沙声——这声音里,藏着古往今来无数求学者的共鸣。扎入文章,领会先贤的谆谆教诲;细心思考,领悟先辈的思想精华,此刻的我们,早已融入时间的长河:与先辈同坐“一间教室”,同怀一颗求知之心,一样的奋笔疾书,一样的好奇未知。这份跨越时空的融入,让“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的信念,更添一份厚重的力量。

当晚自习的灯光映亮书页,我们在与先辈的“隔空对话”中汲取的力量,终将指引我们融入更广阔的未来。我们本是人民共和国冉冉升起的新星,身上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担——这份“重担”从不是独自承担,而是无数青年融入时代洪流、共赴使命的约定。我们要立志:以人民之心为心,以天下之利为利。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振聋发聩的誓言,当是我们青年心中不灭的火种。民族复兴的征途从非坦途,纵有风雨阻隔、挑战在前,我们亦当以青春为刃,却不是孤军奋战——是把个人的理想融入民族的梦想,把个人的奋斗融入时代的征程,破荆棘、斩迷茫,不惧山高水远,不畏任重道远。

课堂上深耕知识,是为筑牢报国根基,也是为融入集体求知的浪潮;实践中锤炼本领,是为扛起时代重任,也是为融入民族复兴的征途。愿以吾辈之热血,融入华夏沃土的滋养;以吾辈之笃行,融入民族华章的续写,让复兴的曙光,在每一个“我”融入“我们”的奋力拼搏中,愈发璀璨!

教师点评:

文章以校园生活为起点,最终落脚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命题,将“融入集体”的小我追求,升华为“融入时代洪流”的大我担当,展现出当代青年的责任意识与格局视野,立意开阔,主题鲜明且富有深度。

指导教师:冯一玲

姓名:杨卓雯

班级:高2026届(1)班

座右铭:要做一颗星星,可以微弱,但要有光。

在共生中守护本真,在融入中锚定自我

高2026届(1)班 杨卓雯

“融入” 常被误解为磨平棱角的妥协,仿佛唯有收起个性、追随大流方能立足。实则不然,真正的融入从非对自我的背叛,而是如溪流汇入江河,既与整体同频,又保留自身奔涌姿态。它与 “迎合” 本质不同:迎合是为获认可刻意改变内核,如盆景被强行扭曲;融入则是在尊重共性基础上与环境共处,似松柏于峭壁扎根,既适应环境,又坚守向上的坚韧。

现实中,我们常陷“迎合” 误区。初入新环境,为了快速融入大环境,有人刻意模仿他人、隐藏见解,或放弃自身节奏盲目追随,换来的只是短暂认可,终将在压抑中迷失。相反,那些懂得在融入中保持自我的人,总能在人群中绽放独特的光芒。这种融入,不是被动的妥协,而是主动的共生,既为集体贡献了力量,也让自我价值得到了彰显。

从更广的角度来看,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亦是融入与自我的平衡。社会就像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每个个体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需要遵守社会的规则与秩序,这是融入的基础;但我们更需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与精神追求,这是自我的底线。屈原坚守“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的信念,没有为了迎合世俗的污浊而改变初心,以坚守为后世树立了精神的丰碑。他的 “不迎合”,并非脱离社会的孤僻,而是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守护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这种坚守,反而让他与社会的精神需求达成了更深层次的契合。

文化交流中,融入与自我的平衡至关重要。全球化浪潮下,不同文化碰撞交融愈发频繁,失衡则易陷入困境:若一味迎合外来文化、否定自身传统,便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北魏汉化改革因过度效仿中原文化而舍弃游牧民族文化根基,正是前车之鉴;若固步自封、拒绝交流,则会陷入文化孤立,难跟时代步伐。而盛唐文化的繁荣,恰是平衡的典范。它既积极吸纳外来精华,如佛教艺术、西域舞乐,以丰富自身内涵;又坚守中华传统文化核心,如儒家思想、诗词歌赋,以筑牢精神根基。这种“融而不丢本” 的清醒,最终让盛唐文化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高峰。

融入与保持自我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真正的融入,是理解尊重他人时不失自身独特性;真正的自我坚守,亦非脱离群体的孤立,而是在与他人共生中守护精神内核。恰如树叶各有脉络,却共筑森林葱郁;星辰各有轨迹,仍同织夜空璀璨。在纷繁世界中,我们需学会在融入中守护自我。不迎合世俗浮躁,不迷失于他人期待,以坚定自我为根,以开放心态融入环境。正如树木扎根大地,从未放弃向天空伸展。 融入群体是为汲取生长养分,保持自我是为明确存在坐标。唯有如此,方能在群体中找准位置,既不被洪流淹没,也不孤立岸边,于平衡中活出真实精彩,为世界添一抹独特动人的色彩。

教师点评:

本文以“在共生中守护本真,在融入中锚定自我” 为核心立意,精准破除 “融入即妥协” 的认知误区,行文逻辑层层递进,从 “融入与迎合的本质区别” 切入,延伸至个人处世、个体与社会关系,再升华至文化交流维度,结构严密。论据典型,从个人层面的 “初入新环境” 现象,到历史维度的屈原坚守、北魏汉化教训、盛唐文化典范,均能精准支撑观点。文章不失为兼具思想性与表达力的佳作。

指导教师:隆雪芹

姓名:张妙妍

班级:高2026届(1)班

座右铭: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融而不溺在洪流中守住自我的微光

高2026届(1)班 张妙妍

“融入”二字常被镀上喧嚣的光晕,似乎唯有汇入人声鼎沸的洪流,方为确证存在。然而,真正的融入绝非自我消解的迎合,亦非盲目趋附的合群。它是一场始于孤独的寻觅,终于灵魂共鸣的深邃回响。

回望历史,如立于长河之畔,见千载烟波浩荡,万世星火流转。那些最深刻的“融入”,往往诞生于孤独的坚守。苏武牧羊北海,手持汉节,于冰雪中独处十九载。他未曾融入匈奴的权贵,却以决绝的孤独,融入了对家国天下的忠贞大义。这种融入,是与历史星空的对话,是与民族气节的共鸣。白居易将文人雅韵融入市井烟火,他打破“诗到李杜已写尽”的迷思,将科举考试的策论笔法、民间歌谣的俚俗情趣与士大夫的忧患意识融合。苏轼的融合之道,是将仕途的坎坷与生活的诗意酿成一壶醇酒。庙堂的报复与贬谪的困顿,在他笔下不是对立,而是交融成“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

冬日始于一场猝不及防的寒潮。天空先是蒙上一层毫无生机的铅灰色,仿佛天地间的热情已被彻底抽空。风旋似是开刃的尖刀,留给面颊冷冽的痛感。万物在这场威严的宣告中迅速敛容,河水失去轰轰声响,凝固成一道沉默的疤痕,山峦褪去层层斑斓,只余下一具嶙峋的骨骼。大雪从不是温柔飘洒,而是借着风势带着将要覆盖一切的决绝猛地扑向大地。偏偏在此时,一抹艳红毅然绽开,细嗅空气中传来的淡淡冷香,那不是对抗,而是一种更深层的融合。雪不是梅的敌人,而是它的知音。那冷冽的寒,恰恰唤醒了梅生命中最深处的生机,那厚重的白,反而衬出了梅最纯粹的红。万物皆在融合中成就其性,天地因交融而显其大美。

反观当下,对“融入”的误读常使个体陷入存在的迷惘。社交媒体上,无数青年人为融入“潮流”而磨平个性,在点赞与转发的环境中寻求归属,实则陷入一片“超真实”荒漠。这种趋同性融入,非但不能安顿心灵,反而使人在群体性喧嚣中品尝到更苦涩的疏离,它似一面镜子,映照他人的所有面貌,却唯独照不见真实的自己。真正的融入,是一场保持内核的共生。它要求我们勇敢地潜入自身地深处,确认那个独一无二的“我”所在何处。正如一棵树的深入扎根,并非自我囚禁,而是更茁壮的向上生长,更从容地接纳阳光雨露,最终与整片森林构成和谐的生态。

融入,是千川归海时每一滴水的辉光不曾湮灭,反在浩瀚中折射出更璀璨的天光;是孤星入夜时并非被黑暗吞噬,而是以自身的微芒参与整个宇宙的明亮。我们不必抛弃自我,真正的融入不是万千趋同,而是仍泛着不同的光彩。

教师点评:

本文立意深刻,跳出对“融入” 的常规认知,以 “坚守自我内核的共鸣” 破题,视角独特且富有思辨性。行文纵贯古今、横跨自然与当下,从苏武、苏轼的历史坚守,到梅雪相融的自然之美,再到对社交媒体趋同现象的反思,论据鲜活且层次清晰。语言兼具文学性与感染力,比喻精妙、排比有力,充分展现出扎实的文字功底与深刻的思想见地。

指导教师:隆雪芹

文/图:教务处、语文年级组 审核:陶红 责编: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