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张龑龑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在校园中,张老师目睹许多同学因对某类学科抱有成见,在知识殿堂的大门外踌躇不前;步入社会,更看到人与人之间常因刻板印象筑起心墙,使得沟通举步维艰。成见宛如一座巍峨险峻的大山,蛮横地横亘在我们生活、学习与成长的路途之上,成为前行的阻碍。
本期作文专版紧扣“成见是一座大山” 这一主题,精挑细选了一系列佳作。这些文章从文化、人际交往等多元维度深入剖析,全面探讨成见产生的根源、带来的危害,以及突破它的有效路径。希望同学们能以这些文章为思想的阶梯,鼓足勇气翻越成见这座大山,从此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拥抱世界。如此,方能解锁人生的无限可能,奔赴更加广阔、精彩的未来。

姓名:董雨萱
班级 高2025届(1)班
座右铭:君子可内敛不可懦弱,面不公可起而论之。
破成见之山,拥有多彩人生
高2025届(1)班 董雨萱
近日《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申公豹的一句台词“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休想搬动。”爆火网络,引起人们讨论。这句台词像一记重锤,敲醒了我们对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偏见的认知。成见,如同一座无形的大山,横跨在我们的思维里,影响着我们的判断,阻碍着我们与他人的和谐相处。
生活中,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根据片面的信息、先入为主的观念或大众的舆论来给不了解的人或事贴上标签。成见如一层无形的屏障,横亘在我们与真相之间,让我们无法以公正、客观的视角去认识世界。
学校里,同学们会因为一个同学怪异的行为举止,给其贴上“异类”的标签,从而孤立他,忽视了他某些方面的独特,更形成了一种隐秘的校园霸凌;邻里之间,可能仅因为邻居的职业衣着,就下意识地认为对方缺乏见识,却不知对方在自己的领域有着独特的见解;在网络世界里,充斥着各种基于片面信息而产生的短视,一个事件的片面报道就能引发网友们一边倒的指责,全然不顾事实的全貌。这些成见,就像一道道鸿沟,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让社会的氛围变得冷漠而狭隘。
那么,我们该如何打破成见,拥抱真实呢?
要学会倾听,尊重个人意愿。不是每一个人都是风华绝代的玫瑰,也有人会是“野火烧不尽”的坚韧野草,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自信和价值,只有聆听不同的声音,才能拆除偏见的围墙,能搭建沟通的桥梁。
要换位思考,将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去感受他们的挣扎与痛苦。“未知全貌,不予置评”,人心之所以生出成见,是因为看问题的角度过于狭隘。一旦放宽视野,世界将不再是非黑即白。
要学会保持开放的心态。世界在不断变化,昨日之非,今日可能成为真理;今日之是,未来也许会被推翻。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应该以谦卑的姿态向他人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新思想。怀揣谦卑,敢于承认自己的局限,才有可能在不断探寻中找到真实。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哪怕被误解之人一直努力证明自己,也逃不过被咒骂被伤害的命运,成见就像一堵墙,阻碍了我们看世界的角度,更把我们禁锢在固有的框架中,而当我们放下成见,学会倾听,换位思考,以开放的态度对待他人,才能拥有多姿多彩的人生。
教师点评:文章开篇用热门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台词引出自己的观点,联系现实列举各类认知偏见,阐明成见的危害,最后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条理清晰,逻辑严谨,不失为一篇上好的习作。
指导教师:隆雪芹

姓名:南婷瑜
班级:高2025届(2)班
座右铭:人生充满着期待,梦想连接着未来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
高2025届(2)班 南婷瑜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这句出自《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台词,因续作《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爆火再次引发广泛讨论。它不仅是电影中角色命运的核心隐喻,更折射出现实社会中根深蒂固的偏见现象,成为一面照见人性与时代的棱镜。
成见的形成往往源于思维惯性,在信息爆炸的当代,小的负面影响被进一步放大,社交媒体上的碎片化信息加剧了刻板印象的传播。正如电影中陈塘关百姓对哪吒的妖魔化,现实中的“职业歧视霸凌”等现象,本质上都是偏见认知与信息茧房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此时,最深层的根源则在于社会权力的隐形运作,玉虚宫洁白表象下的腐朽,映射了现实中某些公司以“正义”之名行霸权之实,好比现在职场中的学历歧视、性别偏见,往往表面光鲜亮丽罢了。
在个人层面,成见如洪水势不可挡。申公豹因妖族身份遭受的不公,恰似现实中少数群体面临的歧视。数据显示,2024年职场中因地域、性别等因素导致的隐性歧视案例较五年前增长37%,而“标签化”已成为当代青年的普遍困境。这种情况在如今,正如龙族被天庭镇压的命运,现实中的比比,本质上都是偏见的沉淀与积累。
在集体层面,成见往往由个人不断扩展到世界。无量仙翁以“利益至上”掩盖对妖族的屠杀,对应现实中某些群体以“传统”“惯例”为名的荒谬之言。对新兴职业的污名化,对当代青年的束缚,都是绑架个体选择。
打破成见需要多维度的努力,哪吒以“我命由我不由天”实现自我救赎,敖丙以觉醒反抗族群命运,让当代的我们明白唯有通过持续的行动证明自我价值,才能松动偏见的根基,用爱浇灌个人努力的成长,以“家庭治愈”减少原生家庭创伤。
成见之山不会凭空消失,但每一次对偏见的挑战都在松动它的根基。从哪吒逆天改命的热血,到当代青年重塑价值的探索,不断开辟新的可能。正如海明威笔下老人与海的搏斗,人类与成见的对抗本就是一场永恒的征服——不是为搬动大山,而是为证明“人不是为失败而生”。当我们在影院为哪吒呐喊时,真正共鸣的或许是内心深处那个渴望冲破枷锁的自我。
教师点评:本文围绕“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展开论述,层次清晰,论述严谨,观点明确。当我们不能消除成见的时候,就要学会征服命运。
指导教师:杨亚洁

姓名:陈烨彤
班级:高2026届(1)班
座右铭:梦想,是不眠之灯
人心成见若崇山,横亘其间行路难
高2026届(1)班 陈烨彤
但愿世间人尽醒,抛开成见共清欢。心湖澄澈无淤障,笑对浮生岁月安。——题记
在这个世界的浩渺长河之中,我们都是漂泊的行者,怀揣着各自的梦想与渴望,却又在无形的藩篱中踽踽独行。就像《哪吒》这部电影里的申公豹所言:“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这一座大山,横亘在人与人之间,阻隔了心灵的交融,也成为了世间诸多不公与误解的温床,进而让冷漠与麻木的阴霾渐渐笼罩着人类的心灵世界。
回首往昔,历史的画卷上那些斑驳的痕迹,无不诉说着成见所带来的悲哀。就像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他一生追求真理,用智慧的话语启迪着人们的思想。然而,在当时的雅典,人们心中的成见却将他推向了死亡的深渊。民众们被传统观念所束缚,认为他的思想是离经叛道的,是对神的亵渎。他们不愿意去深入探究苏格拉底思想中的智慧光芒,仅仅凭借着心中那座名为“成见”的大山,便判定了他的死刑。“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这句名言,仿佛是对那些被成见蒙蔽双眼的人的一种无力的呐喊。他试图让人们去思考,去打破心中的固有观念,可是,成见的力量太过强大,强大到可以扼杀真理的声音。但当他喝下那杯毒酒选择直面死亡的时候,时间却仿佛凝固了。他的生命在那时起就已经万古长青,永远都如同春天般散发着生命与思考的力量。
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成见如同幽灵一般徘徊。种族之间的成见,让不同肤色的人们彼此猜忌、敌视。就如同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所描述的那样:“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在那个种族成见根深蒂固的时代,黑人被视为低等种族,遭受着歧视、压迫和不公平的待遇。白人心中的成见,使得他们忽略了黑人同样是人类这个基本的事实,冷漠地对待黑人的权利和尊严。而黑人在长期的被歧视中,也渐渐产生了对白人的成见,这种相互的成见就像两把锋利的剑,不断地切割着社会的和谐与团结,让整个社会陷入冷漠与麻木的泥沼。
再看性别之间的成见,长久以来,男性和女性被赋予了刻板的角色定义。男性被认为应该是坚强、理性、事业有成的代表;而女性则被局限在温柔、细腻、相夫教子的框架内。这种性别成见,限制了无数人的发展。多少有才华的女性,因为性别成见而被剥夺了接受教育、追求事业的机会。弗吉尼亚·伍尔芙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提到:“一个女人如果打算写小说的话,那她一定要有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她深刻地揭示了女性在当时社会所面临的困境,性别成见如同大山,压得女性喘不过气来,让社会对女性的才华和潜力视而不见,这种冷漠的态度,是对人性的一种压抑和扭曲。
在人际交往中,成见更是无处不在。一个人的出身、外貌、职业等,都可能成为他人心中成见的来源。一个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可能会被他人认为缺乏教养、没有前途;一个外貌不那么出众的人,可能会被贴上没有能力、不值得交往的标签;一个从事平凡职业的劳动者,可能会被视为没有远大抱负、碌碌无为的人。这些无端的成见,让人们在相处时失去了真诚和热情,取而代之的是冷漠与疏远。“不要以貌取人”,这句古老的谚语,似乎早已被人们遗忘在成见的尘埃之中。
然而,我们不能让成见永远主宰我们的心灵世界。我们要努力去推倒那座心中的大山,让心灵的阳光重新照耀彼此。就像罗曼·罗兰所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我们要认清成见的存在,并且有勇气去打破它。在这个多元的世界里,我们应该学会用一颗包容的心去对待他人,去接纳不同的思想、文化、种族和性别。
当我们放下成见,以坦诚的心去对待他人时,我们会发现,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那个被认为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可能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那个外貌不那么出众的人,可能有着无比善良的内心和卓越的智慧;那个从事平凡职业的劳动者,可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创造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当我们摒弃成见,我们就能够看到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也能够让冷漠与麻木从我们的心灵中渐渐褪去。
让我们努力去跨越心中那座成见的大山,让心灵的沟通不再有阻碍。让坦诚和理解成为我们人际关系的基石,让这个世界因为少了成见而充满温暖与希望。因为,只有当我们心中的成见逐渐消散,我们才能真正地走向一个充满爱与和谐的世界,一个让每一个灵魂都能自由舒展的世界。
教师点评:本文整体结构布局合理,中间的论述层层递进,条理清晰,小作者尤其善于运用丰富的素材证明观点,使文章结构严谨,说服力强。
指导教师:王珊珊

姓名:肖宜萱
班级:高2026届(1)班
座右铭:自身当羽翼何必仰云梯
破心中贼者得天地清明
高2026届(1)班 肖宜萱
哪吒脚踏风火轮冲出海面的刹那,浪涌千重化作漫天星斗。这个三千年不灭的传说,在当代银幕上演绎出新的传奇。当申公豹说出"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时,这句话早已超越了故事的边界,叩击着每个时代的精神困境。从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到数字时代的算法茧房,人类始终在与自己心中的藩篱搏斗。
成见如同神话中的息壤,在文明的土壤中不断滋生。中世纪的欧洲,伽利略透过望远镜看见木星卫星时,宗教裁判所的红衣主教们却拒绝观看镜筒,坚信亚里士多德的水晶天球不容置疑。这种对权威的盲从,恰如《庄子》中"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的寓言。但人类精神的伟大,正在于总有人愿做凿壁偷光者:张骞凿空西域,马可·波罗穿越丝路,郑和的宝船七下西洋,这些突破地理局限的壮举,实则是突破认知边界的隐喻。
打破成见需要普罗米修斯盗火般的勇气。文艺复兴时期,维萨里在帕多瓦大学的解剖教室里,面对盖伦医学经典的千年权威,毅然指出人体构造与古籍记载的二百余处差异。月光透过穹顶天窗洒在解剖台上,他手中的柳叶刀不仅划开了人体的奥秘,更剖开了蒙昧的迷雾。这种求真精神,恰如但丁在《神曲》中穿越地狱时所言:"你们生来不是为了如兽类般活着,而是为追求美德与知识。"知识的边界,永远在勇者的脚步下延伸。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格兰,勃朗特姐妹的笔尖在稿纸上沙沙作响。《简·爱》中那个瘦小的家庭教师站在罗切斯特面前,说出了震撼时代的话语:"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这不是小说家的虚构,而是千万个在阶级与性别双重枷锁下挣扎灵魂的觉醒。就像巴黎先贤祠地宫里居里夫人的笔记本至今仍在散发辐射,那些穿透偏见的智慧之光,永远在人类文明的星空中闪耀。
当个体突破成见的桎梏,文明便获得新的维度。敦煌莫高窟第220窟的壁画上,印度飞天与中国羽人共舞,波斯联珠纹与唐代卷草纹交织。季羡林先生曾说:"文化交流如同江河汇流,必先冲破各自河床的束缚。"盛唐气象的恢弘,正源于这种海纳百川的胸襟。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当算法编织的信息茧房试图将人类困在认知的孤岛时,我们更需要重拾这种开放包容的精神,让不同文明如同量子纠缠般,在碰撞中产生新的可能。
哪吒闹海时搅动的不仅是东海之水,更是固化千年的天命观念。从精卫填海到愚公移山,这些古老寓言早已预示:真正的奇迹不在于神力,而在于人心中那座大山轰然倒塌的瞬间。当我们以苏格拉底式的谦逊承认"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以王阳明"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自觉破除认知障壁,文明的星空必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这或许就是哪吒传说历经千年依然震撼人心的真谛——每个时代都需要自己的闹海者。
教师点评:本文从打破成见入手,语言凝练厚重;古今中外的素材运用得心应手,足见小作者深厚的积累。
指导教师:王珊珊

姓名:葛宁卓钰
班级:初2025届(1)班
座右铭:且行且忘且随风,且行且看且从容。
戏台前的移山者
初2024届(1)班 葛宁卓钰
“一身霓裳,惊觉俗世红尘;一曲京腔,唱尽离合悲欢。” 这韵味十足的句子,似一把钥匙,轻轻开启那段于戏台前,我与京剧的故事。
最初,对京剧我满心都是成见。跟着外婆去小院听戏时,我的脚步沉重,满脸不耐烦。在我狭隘的认知里,京剧是老套且过时的,远比不上节奏明快的流行音乐。阳光慵懒地洒落在小院,树影摇曳生姿,可我却只觉困意阵阵。周围长辈们像欢快的松鼠,热烈谈论着戏的内容,而那些话语,于我而言不过是毫无意义的嘈杂。
百无聊赖中,我环顾四周,木桌木椅整齐排列,大红帷幕低垂,一切都显得单调又乏味。外婆兴致勃勃地讲述着戏台上的种种,我却听得倦意横生,还暗自嘀咕,京剧这门艺术,不过是反复出现的旧物,也只有守旧的长辈们才会喜欢。那时的我,被成见的迷雾完全笼罩,认定京剧与现代生活脱节,无法相融。
然而,大幕拉开,锣鼓声骤起,一位身着霓裳的青衣,在众人的喝彩声中缓缓登场,宛如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仙子,瞬间打破了我所有的偏见。这出《贵妃醉酒》,似一场精心雕琢的梦境。她的水袖,如灵动的祥云般飘洒;身姿,似柔美的柳叶般婀娜;步伐,若轻盈的闲花般雅致。“海岛冰轮初转腾”,她朱唇轻吐,悠长清亮的唱腔,伴着珠翠的轻颤,尽显仪态万千。
饮酒的情节,更是将氛围推向高潮。宫娥呈上酒盏,她轻轻转身,优雅叼盏,紧接着一个漂亮的下腰,将酒一饮而尽,引得众人齐声喝彩。不多时,贵妃醉态尽显,步履蹒跚,在鼓点声中,倚花而卧,那风情万种的身段,令人沉醉。
曲终,贵妃的一声轻叹,似也叹进了我的心里。那婉转的唱腔、曼妙的身姿,久久盘旋,挥之不去。就在那一刻,京剧于我而言,不再是被我嫌弃的旧物,而是一颗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璀璨遗珠。每一个音符、每一次舞动、每一阵锣鼓,都汇聚着往昔的社会万象和古老的艺术风华。
离开小院时,夕阳的余晖为古老的砖瓦披上一层金色的纱衣。回望戏台,仿佛还能看到那青衣挥袖的模样。心中那座由成见堆砌而成的大山,在不知不觉间已然崩塌。我终于触摸到了传统艺术的温度,也懂得了它们从未被岁月尘封,只是静静地隐匿在时光的角落,等待着我们用一颗虔诚的心去寻觅、去领悟。
教师点评:文章以“我”对京剧从误解到热爱的情感变化为核心,聚焦小院听戏,借《贵妃醉酒》演出,细腻呈现京剧魅力与“我”的感悟,以小见大,诠释破除成见、领悟传统艺术的主题,贴合生活又富有深度。
指导教师:张龑龑

姓名:刘汶瑾
班级:初2025届(1)班
座右铭: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前行。
月在山峰上
初2025届(1)班 刘汶瑾
莫驻山腰,尽信目及之景;当攀高峰,方识庐山真面貌。——题记
我想让生活丰盈,却困顿于万山围困之中。为追寻所谓的“优秀”,在白纸黑字的试卷与时间斡旋。优秀法则化作跨不过的大山,横亘在我面前。
然而生活的胶片需要着色,当我抬眸不经意间瞥见一帘蔚蓝的天空,明丽色彩惊鸿一刹,指引我用相机寻觅立体多面的生活,打破成见之山。
翻箱倒箧,取出尘封已久的相机,插上旧存储卡,往事在一张张照片上铺陈。那温馨的画面似作家笔下的“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曾以为乏“优秀”的生活苍白无趣,原来不受成见约束的我们更加丰富。
那个初春,我们家驱车回到家乡。浅浅的小河,稀疏的村落,连远方的山脉都无端勾动人心潮的起伏,似乎这土地已沉睡太久,在这快节奏的时代无所适从。我兴致不高,昏昏欲睡,父亲兴致勃勃地“导游”也没唤醒我。
月夜的院子里,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提议道:“我们上山看看去。”我知道,那是父亲儿时游乐的“天堂”。看到他眼中晶莹的光,我不禁好奇,这落落寞寞的土地上究竟有何种神奇的魔力,让每个家人为之动容。漆黑夜色里,我将信将疑地走向山去。山脚下,杂草丛生,碎石与土块崎岖不平,这实在是座平平无奇,甚至有些许破败的小山。接着向上爬去,树荫遮蔽渐渐消失,斑驳的月光洒在泥土上,芬芳的气息扑鼻而来。忽然皎洁月光映满眸光,我被眼前之景惊得缄默。山顶上一株花树绽着繁花,土地里钻出嫩绿的芽,崖下是曲折迂回的大河,邻村的山隔水相望,一轮明月高悬夜空。
父亲倚着一棵老树,目光柔和地望向远方,缓缓开口:“你知道吗,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夏天来这山上。那时候,漫山遍野都是不知名的野花,红的、黄的、紫的,五颜六色。我们就在花丛里穿梭,比赛谁捉的蝴蝶最多 。有一回,我为了追一只特别漂亮的蓝色蝴蝶,不小心摔了一跤,膝盖擦破了皮,裤子也挂了个大口子。回家被你奶奶好一顿数落,可我心里惦记的还是那只蝴蝶。”父亲嘴角微微上扬,沉浸在回忆之中。
“还有这条河,”父亲手指向崖下蜿蜒的大河,“以前河水比现在更清澈,夏天我们就来河里游泳、摸鱼。有一年大旱,河水都快见底了,可我们这群孩子还是天天泡在河里,比赛谁憋气时间长。那时候虽然日子苦,可每天都过得特别开心。”
父亲对我讲述着家乡的故事,似乎家乡的一花一叶一河都是独属于家乡人人照不宣的记忆,这是家乡独有的浪漫,是代代人与土地刻在血脉里的情深意笃而被我捉到。
在月色溶溶中,我破开了心中成见的大山。生命的丰盈不在于迎合所谓优秀,而在向内建立内心的国度,正如看似落寞的家乡,竟以山山水水养育了代代人,以纯朴自然的内核将人与土地紧密相连。
教师点评:文章笔触细腻,借回乡经历,从困于成见至破茧寻真,情感层层递进。文字灵动,有生活的烟火气,如潺潺溪流,淌出对生活、家乡的感悟,读来满是温情与思考,让人沉醉其中。
指导教师:张龑龑

姓名:杨蕊瑄
班级:初2025届(1)班
座右铭:在心里种花,人生才不会荒芜。
逆风雨,做自己
初2025届(1)班 杨蕊瑄
心有自我,方脱枷锁。——题记
人人都说翅膀生来为飞翔,鱼儿却用“翅”在水中畅游;人人都道文静乖巧才是好孩子,可总有“另类”孩子在世俗里逆水行舟。
成见,似一层厚厚的茧,严严实实地包裹着生活,左右我们的选择与判断。它潜移默化,告诉我们什么能做、什么不该做,让我们不知不觉丧失对自我的探索。在成见的暴风雨里,我曾迷失方向,盲目迎合外界期待,努力扮演他人定义的角色,像囚于笼中的鸟儿,失去自由翱翔的能力。好在,岁月流转,身边鲜活的人和事如暖阳,慢慢融化这层坚硬的茧,让我看见那个被藏起的、满是无限可能的自我。
逆行在风雨中的水手说:“我热爱艺术,不是因为身为女孩就理应喜欢。”他讲:“我爬上房顶,不是因为身为男孩天生好动,只是想换个角度看世界。”他们怀着赤诚之心,探寻世界的脉搏。
再看与我同龄的女孩,在大人眼中,她文静乖顺,是典型的“好女孩”。然而,这份被定义的“好”,成了她的束缚。课堂上,老师让她朗读作文,她的沉默并非害羞或不自信,而是长久被灌输“女孩就该内敛”的观念,让她不敢在众人前表达想法。面对满是红叉的题目,她默默承受,不敢主动寻求答案,只因在她认知里,“女孩子不要太较真”。这种成见如无形的锁,锁住她的思想,使她在成长路上渐渐失去自我探索和主动求知的能力。可见,成见不仅影响行为,更侵蚀内心,让我们在自我认知的路上迷失。
如今,我们迎着暴风雨,在他人“从善如流”的劝导和封建思想的批判下,撕去成见标签,斩去浑身枷锁。
改变他人想法难如登天,逆着风雨、不畏困难才是真强大。历史上,无数伟人逆流而上。秋瑾身处封建礼教森严的时代,却冲破传统观念枷锁,投身革命,用热血与生命诠释女性的力量和价值,那句“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至今振聋发聩。史铁生遭受身体残疾的沉重打击,没被命运的成见打败,以顽强毅力和深刻思考,在文学世界找到价值,“且视他人之疑目如盏盏鬼火”,尽显对成见的蔑视和对自我的坚守。他们的故事表明,无论困难多大、压力多重,只要坚守自我,勇敢逆着风雨前行,定能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求自我的道路上,困难与挑战重重,但只要怀揣勇敢的心,坚定朝着目标迈进,定能摆脱成见束缚,成为真正的自己,在人生舞台绽放独有的光芒。
教师点评:文章紧扣“逆风雨,做自己”,借生活、历史事例,阐述挣脱成见、坚守自我的意义。条理清晰,行文流畅,呼啸着一股“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坚守之风,极具感染力和启发性。
指导教师:张龑龑

姓名:杨明浩
班级:初2025届(3)班
座右铭:少年应有鸿鹄志,当骑骏马踏平川
越过成见之山
初2025届(3)班 杨明浩
没有什么事物是一成不变的,包括人们自己。——题记
成见是一座大山,迷人的风景在此凋零,绚烂的云彩在此消散。只有越过成见之山,才能看到山后不一样的世界。
独上高楼,曾彷徨
我擅长文科,常是各个文科的无冕之王,但我的理科却尤为薄弱,宛如千疮百孔的枯树。周围人总说道:文科生学不好理科。在几次失利后,我渐渐的也相信了这种观点,我心中一座成见之山便拔地而起。在这座幽暗而阴森的大山上,有化学的各种试剂折磨着我的肉体,有电路图的幽灵斩断我的精神,更有函数的毒蛇噬咬着我的灵魂。我像被关押在地狱里的囚犯,十殿阎罗撕裂了我的羽翼,将我永堕在十九层深渊。站在可摘星辰的高楼上,窗外星垂夜暮,月披深蓝,我的心中不禁泛起一阵波澜。我望着这灿烂的星空,对远方发出了疑问。
书山题海,欲求索
带着疑问,我拿起了笔,身旁堆满了如小山一般的书卷,指针嘀嗒作响,笔尖不断旋转,这书山题海逐渐展开一幅壮美的画卷。一次次眉头紧锁,一次次豁然开朗,弥补了我破碎的灵魂,我以笔为剑,以书为盾,再次踏上了通往大山的道路。
柳暗花明,终追寻
我行走在山路上,黑夜白昼,并不停留。向山巅望去,那是披坚执锐的恶魔和鬼怪,正气势汹汹的向我杀来。我挥剑斩断了命运的枷锁,击溃了黑暗的诅咒,将乌云驱散,将恶鬼泯灭,站到了山巅。我终于将成见之山越过。眼前的景象也逐渐明朗:那是一个世外桃源。晨星璀璨,辉月闪烁,曦日温暖。恍然间,一缕真理之光照在我身上,这束光流过我全身,洗净了我的精神,升华了我的灵魂。温暖而美好的感觉,久久萦绕在我的心头。我知道,前方还有许许多多的险山恶水,还有许许多多的风暴和迷雾。但我也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还有更多的人,会越过成见之山,向更远处进发。
愿我能越过更多的成见之山,以星为马,以月为伴,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教师点评:这篇文章通过一名初三学生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他在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外界成见时的心理历程,最终通过努力和坚持,成功突破自我限制,实现了成长与突破。文章的主题深刻地反映了“成见是一座大山”的意象,并通过个人经历展现了如何跨越这座山的过程。
指导教师:孙亚利
文/图:教务处 语文年级组 审核:陶红 责编: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