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德育时空

法治安全

当前位置: 首页 >> 德育时空 >> 法治安全 >> 正文

防范校园欺凌守护少年的你——防欺凌安全教育

发布日期:2025-10-15    作者:     来源: 政教处    点击:

为帮助学生清楚认识欺凌的危害与表现形式,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并树立起“拒绝欺凌、勇敢发声、互助友爱”的自觉意识,学校今天组织进行了预防欺凌专题安全教育,旨在为筑牢安全防线,守护每一位学生的尊严与权利。

一、科学认识校园欺凌

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百三十条

二、学生欺凌事件的危害

被欺凌者:

紧张、焦虑、难过、害怕等不良情绪反应:出现头痛、肚子痛、抽搐、失眠、做噩梦、口吃等不良生理反应,出现少言寡语、逃学等不良行为反应。

欺凌者:

助长欺凌者的攻击性倾向,导致欺凌者形成攻击性、破坏性等不良人格和暴力倾向,阻碍其与同学的正常交往,产生孤独、焦虑等消极情绪,增大其反社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三、可能会让孩子卷入欺凌的养育方式

1.极端的养育态度:家长对孩子持拒绝和否定态度,对孩子极度娇惯和宠溺。

2.家长日常经常体罚孩子,甚至达到虐待的程度“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才能让孩子长教训“。

3.家长自身不好的行为习惯,没有以身作则。

4.家长歧视受害者或者持受害者有罪论观点“这个人活该被欺负”,“为啥只欺负ta不欺负别人呢?”

三、如何预防孩子被欺凌

1.主动关注和参与孩子的学校生活:定期和学校及老师沟通,寻求资源,关注学校所发放的资料,了解学校发生的事情,做家长志愿者或者加入家长团体,分享信息。

2.学会倾听,让孩子愿意讲述学校生活:每天和孩子聊天,充分表达支持,除非孩子主动与家长沟通,否则不主动提“成绩”的话题,和孩子一起探索学校中可以求助的资源(老师,同伴和其他教职员工)

3.鼓励孩子扩大交往和结交朋友:教授给孩子一定的社交技巧,尤其是建立及维持友谊、冲突解决的技能,为孩子创设交友的机会和时间。 4.监视孩子的社交情况:了解孩子的社交网络,保持孩子合理的社交边界和合乎规则的社交行为,识别同伴的不良行为并学会说“不”

4.明确讨论和交流欺凌的相关问题:相关知识特点和危害,明确态度:不可容忍!没有人应该被欺负!一起面对!

5.练习在欺凌情境下保护自己和维护他人:首先,保护自己,重点是保障自己安全,第二,保护他人视情境而定,保护他人同时也要保护自己。

四、如何识别孩子被欺凌

孩子可能被欺凌的信号:

■身体伤痕:孩子身体表面无缘无故出现瘀伤、抓伤等人为伤痕。

■个人物品丢失或损坏:孩子的鞋子、衣物、文具等个人物品经常丢失或破损,但又解释不清。

■逃学厌学:孩子突然出现不想上学、装病请假、逃学等现象,学习成绩大幅下降。

■如厕习惯改变:孩子非得回家才上厕所。

■情绪异常:孩子常有伤心、难过、沮丧等情绪;或突然出现焦虑和恐惧感,不愿与人交往。

■睡眠出现问题:反复出现失眠、噩梦等问题。

■索要/偷窃财物:孩子无缘无故索要甚至偷窃家里的钱物。

■自伤倾向:孩子有自我伤害行为。

■拒绝谈论:孩子拒绝谈论学校的事情或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或欲言又止。

■携带工具去学校:孩子携带或试图携带“保护”工具(棍子、刀等)去学校,并且表现出“被欺凌者”的肢体语言,如拒绝眼神交流、耸肩弓身等。

■身体出现非理性的不舒服状态:孩子经常莫名其妙打哆嗦或者说身体疼痛;容易受惊尖叫等。

■画特别的画:年龄较小的孩子会在绘画中展现强有力的人物,自己很弱小;或者画蛇、火,使用很多红色等。

五、如果孩子被欺凌,怎么办?

如果孩子被欺凌:三不要

■不要不分缘由地直接介入孩子有孩子的“朋友圈” 帮孩子学会自己应对更为重要 。

■不要斥责孩子没用错的是欺凌者而非被欺凌者 不是孩子太弱小,而是施暴者太强大 。

■不要让孩子“以暴制暴”尽可能制止欺凌者来保护自己,但不要成为新的欺凌者暴力行为会传染 。

如果孩子被欺凌:三要

■要支持孩子倾听、接纳、沟通和陪伴采集和留好证据。

■要和学校及老师沟通合作当事人直接对话比较容易让事态升级创设利于所有孩子的更好环境 。

■要帮助孩子提高应对能力让欺凌不再发生,让孩子有新的成长和感悟。

六、欺凌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民事责任:欺凌者承担的民事责任方式有:停止侵害,返还财产,赔偿损失,消除影响、恢复名誉以及赔礼道歉等。具体的赔偿费用包括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家长的误工费以及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如果欺凌者有自己的财产或收入,则应当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赔偿。

治安管理处罚:如果欺凌行为情节轻微,尚不构成犯罪,但是同样违反了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可能会受到警告、罚款、行政拘留等治安管理处罚。当然,欺凌者因未满14周岁而未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公安机关也会责令监护人严加管教。

刑事法律责任:

如果欺凌者的行为达到刑事犯罪程度,则有可能被司法机关追究刑事法律责任。不同的欺凌行为可能涉嫌的罪名有:寻衅滋事罪,故意伤害罪,过失致人重伤罪、过失致人死亡罪,非法拘禁罪,侮辱罪、诽谤罪,抢劫罪,故意毁坏财物罪,强制猥亵、侮辱罪和强制猥亵儿童罪等。 

保护未成年人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坚决向校园欺凌说“不”。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文/图:韩静 审核:张军荣 责编: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