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无比珍贵,却又无比脆弱。在地震、火灾、洪水等这样的自然灾害面前,掌握正确的防震减灾知识和技能,是我们保护自己、守护生命的关键。
今年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本期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防震减灾的要领和注意事项,为生命筑牢坚固的防线。
家庭防震减灾准备

1. 物品储备:和父母一起准备一个“地震应急包”,里面装上手电筒、哨子、压缩饼干、瓶装水、急救药品等必需品。手电筒能在黑暗中照亮前行的路,哨子可以发出求救信号,压缩饼干和水能维持我们的基本生存需求,急救药品则能在受伤时及时处理伤口。
2. 家具固定:检查家里的家具是否摆放稳固,比如书架、衣柜等大型家具,要用专门的固定装置将其固定在墙上,防止地震时倾倒砸伤人。还可以把重物放在低处,避免地震时晃动掉落。
3. 规划路线:和家人一起商量并确定家里的避震位置和逃生路线。避震位置最好选择坚固的桌子下、墙角等地方,逃生路线要避开窗户、吊灯等易碎、易倒的物品。同时,要熟悉小区的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撤离。
在校防震减灾意识

1. 参加演练: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防震减灾演练,这是我们熟悉逃生流程、提高应急反应能力的重要机会。在演练中,要认真听从老师的指挥,按照预定的路线和要求行动,不嬉笑打闹、不推搡拥挤。
2. 了解设施:熟悉学校的教学楼结构,知道楼梯、安全出口的位置。同时,了解学校里的应急避难场所,如操场、空旷的广场等,以便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快速到达安全地带。
室内避震
1. 就近躲避:如果在教室,要迅速躲在课桌下,用书包、书本等物品护住头部和颈部;如果在家里,可以躲到坚固的家具旁边,如床边、墙角等。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地往外跑,因为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可能会摇晃得非常厉害,此时往外跑很容易被掉落的物品砸伤。
2. 保护要害:尽量蜷缩身体,降低身体重心,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灰尘和烟雾进入呼吸道。同时,要保护好头部、颈部、眼睛等重要部位,避免受到伤害。

室外避灾
1. 远离危险:如果在操场等空旷的地方,要保持镇静,原地蹲下或趴下,避开高大建筑物、广告牌、电线杆等危险物体。如果在街道上,要迅速跑到开阔地带,注意不要靠近围墙、路灯等可能倒塌的物体。
2. 注意余震:地震往往会有余震,所以即使第一次震动停止了,也不要立刻回到室内。要继续留在安全地带,等待余震结束后再做打算。

自救方法
1. 保持体力:如果不幸被埋在废墟中,不要大声呼喊,以免消耗过多的体力。可以通过敲击管道、墙壁等方式发出求救信号,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
2. 寻找生机:尝试移动身体,看看能否扩大活动空间。同时,用手触摸周围的环境,寻找可能存在的食物、水源和可以使用的工具。如果身边有手机,要尽快关闭电源,节省电量,等待有信号时再向外界求救。
互救要点
1. 确保安全:在参与救援时,要先观察周围的环境是否安全,避免因余震或其他危险造成二次伤害。如果发现被埋人员,不要盲目挖掘,要先判断其被埋的位置和深度,然后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救援。
2. 先易后难:救援时要遵循“先多后少、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先轻后重、先救生后救人”的原则,优先救援那些容易救援、生存希望大的人员。在救援过程中,要注意保护被救人员的身体,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防震减灾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认真学习防震减灾知识,掌握防震减灾技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在面对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时,保持冷静、沉着应对,用科学的方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最后,祝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在安全的校园环境中追逐自己的梦想!
文/图:韩静 审核:张军荣 责编:王鹏